女厕前大排长龙,男厕却相对空闲,这种“不平等”待遇困扰着众多女性。如今,上海发布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有望带来新变化。让我们一同来了解。
长期以来,上海公厕男女厕位比例不均衡,给女性带来诸多不便。新版标准规定,上海公厕男女厕位比至少要保证1:1,并根据不同场所进一步细分比例。在商业区、餐饮场所、医院等区域,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应小于1.5:1;机场、火车站等地,比例不应小于2:1;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负荷大的公厕,比例可上调至2.5:1。这意味着女厕位将大大增加,有望减轻女性如厕负担。
不过,有人发现新版标准在商业街、商场、餐饮场所等区域的男女厕位比例上看似“退步”。其实不然,老版标准未将男厕所的小便池算进去,新版标准算了进去。所以,按照新版标准建设,公厕里女厕位实际上是会大幅增加的。
为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厕标准,上海在修订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出两性小便时在厕所平均停留时间,男性为39秒,女性为89秒,男女如厕停留时间比例约1:2.28。这项调研成果为上海新版公厕规划和设计标准中设置的男女厕位比例提供了重要参考,使其更贴近实际需求。
科学的调研和借鉴国际经验,有助于上海公厕规划和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市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也体现了上海在城市管理方面追求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态度。
新版标准虽好,但落到实处是关键。目前,上海大部分环卫公厕达不到新版标准要求的男女厕位比例,需通过改建、扩建逐步实现,这需要较长时间。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已将环卫公厕的达标改扩建作为系统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倒逼各区落实新版标准。
然而,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场地、资金等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只是要求各区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环卫公厕进行达标改扩建,新建的环卫公厕则必须严格执行新标准。但社会公厕多头管理,无法通过环卫系统考核来倒逼其调整男女厕位比例,相关部门虽已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但暂时没有“硬抓手”。
新版标准中,对公厕设置密度、一类和二类公厕的平均每厕位面积均有所调整。根据调研分析,上海对大型居住区、旧城居住区、商业区等公共活动区的公厕设置密度进行了调整,服务半径缩小,同时增加了临时活动配置的活动式公厕数量。
此外,新版标准还上调了一类、二类厕所的平均每厕位面积,为市民提供更宽敞舒适的如厕环境。这些调整充分考虑了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的变化,旨在提升公厕的服务质量和使用体验。
新版标准特别新增了对于设置第三卫生间的要求。规定商业区,机场、火车站等重要交通客运场所,旅游景区、公园、游乐场等重要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及医院的公厕内应设置第三卫生间。
第三卫生间内应配备低位坐便器、低位小便器、低位洗手盆等设备,使用面积不小于6.5平方米。第三卫生间方便了残疾人、老人及幼儿在异性家属陪同下如厕,体现了城市的人文关怀。目前全市已有215座一类和二类环卫公厕配建了第三卫生间。
上海新版公厕规划和设计标准的出台,是城市管理的一大进步。然而,要让标准真正发挥作用,改善女性如厕难的问题,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克服诸多困难。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协调合作,推动标准的有效落实。同时,也期待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监督,共同营造更加便捷、舒适的公共环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的公厕将迎来崭新的面貌,为城市文明增添亮丽的一笔。